中国为啥生产钢铁(为什么中国钢铁产量大)
中国的钢铁主要依靠自己生产,还是进口
目前,我国已经解决了95%的钢材消耗量,另外的5%也是由于市场的原因进口一部分,如硅钢、汽车面板、食品包装用板、高强结构钢、高牌号管线钢等。
中国是钢铁大国,但不是钢铁强国。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、低级钢材;合金钢、特种钢技术不过关;只能大量依赖进口。例如日本的钢材,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,比如高精度模具钢,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,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。
所以一般中国使用的特种钢都是从日本进口的。中国每年所生产的钢铁都是中低级钢材,特种钢由于技术不过关,操作达不到要求,所以没有办法大量产出,依旧只能依靠进口。那为什么中国一般都从日本进口特种钢呢?这是因为日本的特种钢不仅品质质量一流,并且价格比欧洲便宜,性价比很高。
中国生产那么多钢铁水泥怎么消化
1、明确到2017年,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,水泥产能500万吨,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;到2023年,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,水泥产能3000万吨,玻璃产能1000万重量箱。
2、产能过剩并非绝对过剩,而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的结果,解决方法并非单纯去库存,而是需从两个方面入手:一是调整产业结构,通过去产能减少无效供给,二是提高社会对过剩产能产品的需求,通过增量消化存量。
3、就是目前钢铁水泥等已经产能过剩了。为了消化目前已经产出的钢铁水泥,进一步扩大再生产,继续大搞基础设施建设。把本该今天暴露的产能过剩问题,拖到明天暴露,让明天产生更严重的产能过剩。产能过剩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疾病,不仅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普遍存在,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屡见不鲜。
4、中国目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业包括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煤化工、多晶硅、风电设备等。以服装行业为例,即便所有生产线停工,现有的库存也足够满足国内市场未来15年的需求。电解铝、大豆压榨和造船等行业也显示出产能过剩的迹象,这反映出产业竞争激烈,微利状态普遍存在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
1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我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,全国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。在苏联援助下,鞍钢、武钢、包钢等钢铁厂得以建设,形成了钢铁工业的“三大”、“五中”、“十八小”格局。随着“三线建设”的推进,西南、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、酒钢、成都无缝管厂等钢铁企业,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。
2、新中国成立后,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,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、武钢、包钢等钢铁厂,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“三大”、“五中”、“十八小”的格局。 随着“三线建设”的铺开,在西南、西北建设了攀钢、酒钢、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,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。
3、自1950年至1960年,新中国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。1953年,我国在辽宁省鞍山市建成了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——鞍钢,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同年,我国在辽宁阜新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——海州露天煤矿,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4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钢铁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尤其迅速,沿海城市如大连、天津、上海等地建设了大型钢铁厂,同时内陆的包头、太原等地也发展了钢铁和相关辅助原料产业。黑色冶金的同时,有色冶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辽宁、黑龙江等地建设了电解铝厂和铝材加工基地,湖南、江西等地则成为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。